京西南,蜿蜒的拒马河从房山区十渡镇穿境而过,这里山清水秀、峰林叠翠。在这个“北方小桂林”里,一个名叫马安的小山村,曾在中国抗日战争史留下生动注脚。
至今,村里还保留着两面红色锦旗,一面是1941年被授予的“抗日模范村”,另一面则是1951年,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的“发扬革命传统,争取更大光荣”。两面旗成为马安村红色历史的见证,也提醒和激励着后人们:不忘初心,继续奋斗。
经历了炮火的磨练和历史的沉淀,如今,马安村正紧紧抓住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,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和生态优势,强基础促产业,从一个发展落后的低收入村变成人居优美的红色文化村,在京西大地上走出了一条绿色致富路。
夏初的房山十渡迎来旅游旺季。从镇上向北驱车大约十分钟,只见一排排灰白色新民居坐落在高耸延绵的大山前,这是马安村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。走进村里,街面干净,花木繁盛,最吸引人眼球的当属居民楼整面墙上粉刷的红色标语和图画,“抗日模范村”“老冒山六壮士精神永存”“马安人民参军参战保卫国家”……每一条标语都暗示着这个普通山村的不平凡。
乡村是历史文化的“博物馆”。在村党支部书记王有山的带领下,记者来到村里修建的红色文化走廊,其上的一段段文字,一幅幅老照片,将马安村红色历史婉婉道来。
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底,中共房良县委书记、房涞涿县议会议长赵然同志以游击队长的身份,在马安村发展党员成立党支部,是平西建立支部比较早的村庄之一。1939年冬,房良抗日高级小学迁到马安村。1940年2月,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教授到抗日高小,向师生发表了爱国演说。
1943年4月中旬,日伪军300多人向十渡进犯,冀中十分区27团派一个排在马安村南老帽山凭险扼守,阻击敌人。战士们在完成阻击任务撤离时,被日寇截断后路,在腹背受敌的情况,他们发起了一次次突围,最后只剩下6名战士。在枪弹用尽后,勇士们抱枪纵身跳下悬崖,英勇牺牲。这就是被后人称赞致敬的“老冒山六壮士”。
在抗日战争时期,马安村几乎全村的男丁均参军入伍,未有一人参加日伪军队伍,未向日伪军提供一粒粮食,全村被敌军烧毁过3次,但马安人民坚决抗日,坚持跟党走,未出现过一个叛徒,因在抗日战争时期作出的突出贡献,1941年秋,马安村被中共房涞涿联合县政府授予“抗日模范村”称号并赠锦旗。
1951年8月,中央人民政府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慰问革命老区平西人民,将毛主席对革命老区亲笔题词的“发扬革命传统,争取更大光荣”锦旗授予马安村,同时还赠送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慰问信、纪念章。
岁月如梭,如今的马安村里能说出当年那段历史的只有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,而他们也在日渐稀少。“不能让这段历史在我们这代人就断了啊!”王有山一脸担忧。怎样将红色故事传承下去,成了摆在马安村眼前的难题。
一个村如何发展,受制于地理区位、人口结构、经济基础等诸多要素。马安村是全市深山区的一个偏远村,2012年“7.21”洪灾使全村被淹。2014年,受益于北京山区搬迁政策,村里80%住户搬迁上楼,但还有76户村民因经济困难等原因没有上楼,成了村里的老大难题。
同时,尽管马安村大部分村民搬上了新民居,但是长期以来村子产业基础薄弱,村民增收困难,全村240户农户中,被认定的低收入农户达到133户,马安村成了北京市挂牌的234个低收入村之一。
摆脱贫困,离不开帮扶。为了让全市低收入村如期实现脱低摘帽,北京市于2016年启动全市第二批村第一书记选派工作。作为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学生党总支书记,唐武被派驻到马安村任第一书记。
为了尽快给村子找到发展的“密码”,唐武日夜走访。一天,一位老村干部和他说:“咱们村是抗日模范村,可惜现在连村里人都不知道了,您是老师有空给我们那些年轻人讲讲,也帮我们宣传宣传就好了。”
老人的一句话点醒了唐武。“我们村有着光荣传统,军民生死与共,永远跟党走的信念深深地扎入村民的心中,还有齐心抗日不背叛党的红色抗日精神,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,对现在的青年人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。”唐武说,挖马安红色故事,搞红色旅游就是他驻村工作的方向。
在唐武的组织下,村里的老党员、老干部和英雄后人的回忆被整理成了口述史。他还前往史志办、市委党史研究室查阅有关马安的历史资料。经过大量走访调研,查阅史料,查证核实了村中留有的房良县委和县政府驻地、南岭阻击战、东戍片遭遇战、康儿岭战斗遗址等10余处抗战遗址遗迹。村里还建起了红色长廊,集中展示“村民参与东戍片战斗”等战役的老照片和老物件。
为了充分利用派出单位这个支援团的力量,唐武请来了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,把“老帽山六壮士就义”等抗战故事,绘在了村居的墙上。学生们还把抗战故事做成AR视频,并给村里建起了网站,北京联合大学的老师还为马安村谱写了《马安颂》。
通过一番努力,马安“红村”的名号渐渐响了,成为十渡旅游区的一个“打卡”景点,仅2017年5-10月马安村就接待来村参观考察学习的社会各界人士达4856人。村里民俗户们的收入比2016年翻了一番,通过挖掘红色资源,宣扬红色文化,群众得到了实惠,也看到了脱低致富的希望。与此同时,平西红色革命精神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。
红色历史文化的挖掘让马安村在新时代重新焕发乡村价值。但是,如何把价值放大,盘活更多乡村资源,充分激发村庄的内生动力,从而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,是低收入村面临的共同课题。马安村决定闯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致富路。
身处绿水青山,又有红色文化,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,马安村形成以“红”带“绿”,以“绿”托“红”的发展理念,全力打造“平西古寨·红色马安”休闲旅游精品村。
记者走访发现,村里的半山坡、上山路上,挖掘机、三轮车一刻不停歇,农人们忙忙碌碌。在新到任的第一书记詹小冷的带领下,记者驱车盘山至一块宽阔地带,这里新种植的3000多棵核桃已经长出绿油油的嫩叶。
“村里流转了200亩土地,在此打造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区,林下还将插播种植油葵、花卉、土豆、奶油南瓜等经济作物,形成林下经济。”詹小冷说,观光区将以“主题采摘+农事体验+科普教育+绿色餐饮+红色拓展”为基本模式,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来源。
据介绍,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区是马安村打造的“四区两中心一基地”重要内容之一。为优化发展空间布局,马安村提出了建设抗战红色文化瞻仰区、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区、圣泉湿地保护区、高端民宿精品区,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、红色文化活动体验中心,以及平西红色抗战文化传承教育基地。
“现在我们正在打造湿地保护区,红色文化瞻仰区下一步也将对接正在修复的抗日遗址,民宿项目的一些基础设施也已经开工建设。”詹小冷告诉记者,“四区两中心一基地”的发展思路,已为村里引入6000万元的项目资金,还有不少企业也表示了合作意愿。
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。在新的发展思路指导下,村民们积极参与土地流转,发展休闲采摘,并加入村里建设提供的公益岗位,收入节节高,日子有奔头。今年2月,全村已有102户低收入农户脱低,脱低率达到76.69%。
“我们村原来就是个默默无闻的穷村,现在的生活是越来越好,这搁过去是不敢想的。”“是党的政策好,我们不能忘本!”“我们要继续发扬革命传统,争取更大光荣!”你一言我一语,村干部和村民们纷纷表达着对过上好日子的感恩和继续奋斗的决心。
踏遍青山人未老,风景这边独好。相信,厚植红色底色和优势的马安村,必将崛起于京西南的绿水青山中,成为一道最美风景线。